出生序與個性—老大與老二的戰爭---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出生序與個性老大與老二的戰爭

 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雅馨跟雅雲兩姊妹自幼就學習各項才藝,兩人差三歲,老大雅馨進小學後持續按著媽媽的安排學習鋼琴,考入音樂班;老二雅雲覺得比不上姐姐優秀,不想跟著姐姐的腳步進入音樂班,轉進體育班打羽球。兩人成績都算不錯,也各有所長,但總覺得比不上對方:姊姊羨慕妹妹的活潑靈巧、討人喜愛,妹妹羨慕姊姊的頭腦聰明、讓人信任。爾豪跟爾傑兩兄弟差六歲,自弟弟出生就被教導要照顧弟弟,等弟弟漸大開始有自己的主張,兩兄弟就不時爭吵,爾豪覺得自己有責任管弟弟,可是弟弟不聽話兩人就吵起來,又被爸媽責罵不懂得讓弟弟,讓爾豪更討厭弟弟。

       自古以來老大跟老二就一直在較勁,阿德勒學派認為出生序讓家庭中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心理位置,也對性格產生相當的影響。老大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自出生就受到所有人的關愛,也承接父母對長子的期待,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性,一直到老二出生轉移了大人的焦點。老二的來臨讓老大發現自己不再是家中唯一的小孩,想要重新贏回大人的注意,就盡力符合大人的期待來穩固老大的位置。而老二從來沒有過家中唯一孩子的經驗,一出生已經有老大,也與老大分享所有的愛,也自然不時與老大比較誰得的愛比較多,要不是努力超越老大,就是走與老大不同的路來獲取父母的注意。
        因著出生序影響每個孩子心中在家裡的位置,老大為了成為父母的幫手,弟妹的模範,通常對於保持次序與權威有興趣,他們負有維持家庭的使命,也較能自我犧牲,甚至事事要求完美,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大多數是順服且有責任感的老大。加上他們從小就要領導弟妹,自然流露的權威與正直感,他們通常是好的組織領導者,班級幹部或管理階層多是老大。老大為了維持領導的次序與效能,會令人感到保守、缺乏彈性、固執,加上處處要求完美,所以老大的人際關係普遍不好。
      老二從一出生即與老大共享父母的注意與照顧,不像老大需要保持次序權威,但會有競賽的精神想要超越老大,以爭取父母長輩的稱許,所以老二較有競爭力和野心。老二個性較樂觀,因為天下來有負責任的老大頂著,也有不知變通的老大在前面以身試法。老二懂得察言觀色,隨機應變,被責罵的機會相對比老大少,也常令老大覺得父母較愛老二。但若老二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與老大競爭,沒有家族傳統包袱卻又不斷躍躍欲試想要證明自己的老二,就會是家中的頭痛份子。
      聖經中得到爸爸與丈夫寵愛的拉結,一生仍與其姐利亞爭寵;雅各也千方百計想贏得長子的名分;敢與父親分家產後獨自出外追尋自我夢想的浪子也是老二。而埋怨父親不公平的是乖乖待在父親身邊的老大。許多親職教養書已提供父母很多方法,幫助老大以歡喜快樂的心迎接弟弟妹妹成為家庭的新成員。父母若能了解老大失去家中唯一寵兒地位的心情,就不會一味地要大的禮讓小的。給老大多一點成為兄姐的肯定,孩子自然會友愛弟妹。父母也要留意不要拿孩子做比較,加深兩人的競爭,而是要找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能力,鼓勵每個孩子活出神所創造美好的樣式!


「尋求刺激」青少年之輔導

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世揚筆直的站在辦公室的牆壁前,看來又犯規等著受罰了。這所安置機構收容中輟的國中男孩子,世揚國一就進來至今已快兩年了,身材比其他同齡的男孩子高挺,笑起來卻有著與身材不成對比的可愛面容。不熟的人總會很快被世揚可愛的笑容與聲調迷住,給予特別的關注,但他卻是院內老師口中的不定時炸彈!他違反的規定不似一般青少年孩子做的抽菸、偷竊、翹課,這些他也做,只是他做的方式常匪夷所思並極度危險。上一次弄到煙沒有打火機,竟趁半夜打開電力箱,用電線起火;再上一次也是趁半夜想偷進辦公室上網,用力搖幌窗戶想把所淆掉觸動警鈴被抓到;這次是因為偷進老師房間上網被抓到,而令人吃驚的是,他是從窗外爬進來,窗戶外面是垂直的牆壁!

        一般人可以理解青少年總愛違反大人的期待,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與獨特性,但無法想像會如此不顧危險。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觀察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認為青少年一邊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一邊又尋求同儕認同,他們追求歸屬感的方式已經不限於兒童期的「尋求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與「自覺無能」四種,還加上「尋求刺激」、「尋求同儕認可」與「表現優越」三種。但後三種行為目的仍是為了達到前面四種,以世揚為例,他這些具危險性的違規行為,明顯目的是「尋求刺激」,重點不在可以抽菸或上網,而是高度刺激且沒人做過的快感,但其背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求注意」。因為他從不否認或狡辯自己的錯誤,也甘願受罰,只要做到老師的要求或表現進步更會主動索討肯定。

        因為這些事實的觀察,讓我知道世揚其實需要的是關心與肯定。從小母親就不知去向,父親打零工維持生計而疏於照顧他。他並不想當老大或報復世界的不公平,只是追求刺激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並得到額外的關注。不該做的事他都知道,他也不是不知道有沒有危險,只是越危險越令他感到躍躍欲試,越三令五申他越找新方法去突破規定。所以做為輔導員的我決定不再探究他做的那些奇怪又危險的事,反而邀請世揚進入我為以前曾上過教會的青少年開的初信造就班,並每周固定20分鐘與他一起禱讀禱告。我期盼在穩定的陪伴與關注的同時,可以將真理也注入世揚的心裡面,那才是真正能指引他一生不走偏的準則。

        世揚高興可以與其他青少年一起上課,也會說些以前院內老師帶他們上教會的情形討好我,只是仍會趁著上網幫忙找教育短片的時候偷進FB聊天。當我提出限制並希望他能負責任後,嘴巴雖賭氣不願意,還是勉為其難的配合。讀經與背經句也會照著規定完成才離開教室,並在一對一的禱告時間裡有更深入的交談,聊出他對爸爸的擔心,對課業的缺乏興趣,對未來只要作工與爸爸相依為命的單純渴望。我鼓勵他背經句的記憶力不錯,寫作業的字也很好看,又能吃苦,相信上帝會為他安排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只要學習將一切所求的獻上祈求和禱告。我希望將來他們回到各自的家中,不管遇到什麼景況都知道來尋求耶和華的幫助。

        就這樣過了三個月,世揚雖仍會犯些小錯,發點小脾氣,但沒有再出現危險的行為。我相信透過穩定的陪伴和鼓勵,他感受到被關心,不需要再做些引人測目的事獲取注意來滿足自己,只要準時上課、讀經、背經句和禱告,他就可以感受到愛。就在課程的結束的那一天,我邀請所有還沒受洗的孩子参加市區教會聖誕節的受洗,世揚也答應了。看著讓人傷透腦筋幾近放棄的孩子,對上帝是如此的敞開,只因神就是愛,而他們所缺的正是愛,他們接受神的愛,也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生命的主宰與幫助,這是輔導者最大的喜樂與安慰—一生在神的手中。

<本文蒙基督教論壇報採用>

「尋求同儕認可」青少年之輔導

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又立是國中二年級男生,長得清秀卻讓班導師感到頭痛與無力,因為屢犯校規:翹課、不交作業、上課睡覺。都不是大過但都會讓各科老師感到不可教而想放棄,偏偏班導師認為沒有不可教育的孩子,不願放棄卻屢遭挫敗。班導師形容每次曉以大義並倍加關注學生一段時間後,又立會規矩一些時日後,總會出個大紕漏。上次是翹課與同學去網咖,這次被送來輔導室是與班上女生公然在校園擁抱。

    進入輔導室的又立帶著可愛的笑容,沒有一般青少年常見的怒氣和防衛。又立是家中四個孩子的老么,爸媽平時忙於自家印刷店的工作,總是到晚上12點後才能休息。父母不太干涉孩子的行動,只要他們乖乖不要闖禍就好,也不要求孩子的成績,只要他們最少念完高中。又立對自己翹課的行為表示,是因為朋友邀約,上課很無聊就出去了;對與女孩子親密的舉動表示已經分手不會有這種事了。但就在兩周後又立又翹課翹家整整一天一夜,急壞了父母與老師。

    面對導師的緊張焦急,期待正與又立個別輔導的我可以好好勸勸孩子不要再出狀況,讓家長和老師擔心著急,也可能讓自己畢不了業。我以關心取代勸說,又立沒有任何隱瞞的說出失蹤一天一夜的經過,不是去網咖,也沒有去任何奇怪的場所,只是因一位哥哥也認識朋友的邀約去了他家,隔天一早上學前就回家了。又立表示沒有想到要請假,更沒想到要告訴父母自己在朋友家,而回家媽媽沒有責罵,只說了下次不要這樣,不覺得也不知道父母會擔心他。

    導師無奈的說又立其實很聰明,稍微努力一點進公立的高職沒有問題,但又立的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沒有特別的期待與管教,只希望他們不要惹事就好。加上又立的違規行為都是在朋友的邀約下,根據阿德勒心理學對青少年不良行為的解讀,他用可以得到同儕認同的不良行為來獲取家長和老師的注意。在一群愛玩不愛讀書(又立對自己學業成就的定義)的同伴間找到被接納與被認可的歸屬感,而透過不良行為可以增加老師對他的關注,最終可能希望忙碌的父母可以注意到他。

    阿德勒學派認為青少年追求歸屬感的方式除了兒童期的「尋求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與「自覺無能」四種,還加上「尋求刺激」、「尋求同儕認可」與「表現優越」三種,但後三種行為目的仍是為了達到前面四種。又立看似同儕對他的影響很大,為了在他所屬的團體中得到認可,他做了許多認為受歡迎、很酷,但卻對社會沒有貢獻的行為,如交女朋友、翹課、不交作業、泡網咖。又立的父母對孩子沒有特別的要求跟期待,只希望不要惹事,又立的導師無奈又心急的想要幫助這個孩子。面對著心急地述說學生狀況的導師,我先安撫她的焦急,也肯定老師對學生的付出,但孩子的改變需要父母的參與才有效果,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一樣需要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認為無所謂,孩子不會有改變的動力和意願,除非孩子自己有目標。那麼又立有任何目標嗎?

  又立原本想如父母的期待,至少高中畢業比較好找工作,但是兩周後又覺得讀書實在太辛苦,只要能國中畢業就可以到便利商店或速食店打工賺錢,一樣可以獨立。有目標就有介入點,我不跟又立講學歷與人生前途的大道理,只問又立要如何才能順利畢業?又立清楚的知道不能再翹課,也不能再被記過,各科作業都有交就能畢業。接著請又立自己做一張行為檢核表,將畢業需要做到的事項一一列出來,並寫下一周的日期,我們約定下一周來看又立執行的情形。又立接連兩周都做到不翹課、不曠課、不不假外出,就是交作業有困難。因為有的科目作業很多就不想寫,越積越多更不想寫。我肯定又立說話算話,且想做就會努力做到,接下來就是挑戰在學期結束前可以完成所有作業。又立就這樣三科、五科,最後花了四週達成繳交所有的作業。我肯定又立只要下定決心並承諾就會努力做到,並建議又立的導師不要一下給太高的期待,逐步讓又立嘗到自己有能力的自我價值感,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到不斷給予鼓勵,不要跟其他同學做比較,看他已經改變的不斷提升他的信心。就在完成目標後,只想國中畢業的又立就談到不知如何選擇高中的技藝學程。

  像又立這樣去網咖、交女朋友、與朋友翹課閒晃,為了被同儕認可好得到歸屬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父母和老師只要多一點關注和引導,幫助孩子在對的團體中找到正向的歸屬感,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潛能,開始對自己有信心,讓孩子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其他人比,累積成功的經驗取代處罰和說教,就可以激勵孩子追求更遠大的目標。就在教師節後,又立導師託學生帶來一張卡片,那是又立寫給導師的教師節卡片,裡面寫著謝謝老師一直沒有放棄他。一隻迷途的羊知返是教師節最好的禮物。  

                          <本文蒙基督教論壇採用>                                         

「尋求報復」兒童之輔導

「尋求報復」兒童之輔導

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阿裕又偷同學東西了! 之前拿的是同學的自動鉛筆、玩偶吊飾、7-11集點貼紙,這次是同學放在抽屜的MP4到他的口袋裡了。被班導師轉介到輔導室的阿裕沒什麼表情的低頭看著地上,小六的年紀但因身材瘦小看起來像小四的學生。前幾次拿同學東西的說詞是:「看同學放在桌上想先拿去看看,用完就會還他」。阿裕知道那些不是他的東西,也未先徵得主人的同意就拿走,但被發現東西在他抽屜時都說等一下就會歸還,雖沒人相信也不能說他是小偷。可是這次是MP4,使得導師不能再像以往一樣訓誡罰站了事!

        擔任輔導老師的我試著跟阿裕先建立關係,了解他的家庭狀況,而不先和他討論他的行為,因為未問先取是對是錯其實他很清楚,我想知道的是他行為背後的動機。阿裕父親入獄、母親在阿裕小時候就離家,繼母也在父親入獄後離家,現與祖母同住。阿裕覺得獄中的父親很關心他,原本表示對媽媽離家沒什麼特別感覺,但繼母很照顧他。不明白媽媽與繼母為何要離家? 對輔導老師逐漸建立信任感的阿裕,接下來的談話令人鼻酸。媽媽離家時,阿裕曾騎著腳踏車去找,找了好幾天,最後鄰居指路下,找到在市場的媽媽。但是他的媽媽居然裝做不認識他,所以,他也要表示不在乎!

       如果阿裕的故事是真的,那我已約略猜到阿裕偷竊行為背後的動機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兒童四種偏差行為目的:尋求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與自覺無能中的第三種-尋求報復。尋求報復的孩子覺得生命對他不公平,沒有人會喜歡他,所以他要以牙還牙。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傷害別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如同別人傷害他一樣,容易觸法犯罪的人也是這類型的孩子。其表現行為則有:傷害他人、偷竊、尿床、勉強、被動等。

       我期待在接下來的晤談中能引導阿裕洞察自己的錯誤行為目的。而就在此時,阿裕拿走了老師的手機。阿裕知道自己又犯錯了,不否認卻也不辯解,但問到什麼原因想要拿走明知不是自己的東西,卻一律回答「不知道」! 看著這個已讓歷任導師都放棄的孩子,我輕輕的問:「那你會想拿走我的東西嗎?」「不會」「什麼樣的人你會想拿他的東西」「惹我生氣的人」「所以,你並不是什麼人的東西都拿,只針對那些惹你生氣的人?」「對! 等他告訴老師再還他,有的直接弄壞丟掉!」顯然這個孩子覺得被傷害的時候,就用偷竊破壞的方式報復回去。

        「尋求報復」的孩子通常幼年曾受過極大的傷害,輔導這類的孩子要避免感到受傷,讓他感受到他值得被愛與肯定,提供他機會展現他的特殊才能,並使他相信他有能力讓同學樂於接近他。我為阿裕擬訂的輔導策略是情緒管理與自我肯定,並注意可以長期陪伴關心這個孩子的志工人力。阿裕每週將他的心情日記拿回輔導室,雖然字醜了點又詞不達意,但卻遵守我們的約定,顯示只要給他機會、方法,他是願意改變的。在不斷鼓勵與教導下,阿裕學習情緒的表達與控制,將幼年的傷害畫成圖畫宣洩他的悲傷與怒氣,將學校的挫折透過日記記錄下來,同時也記錄他控制怒氣的成功經驗。

這時出現了一位基督徒愛心爸爸願意認輔阿裕,「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兒,不憐侐她所生的孩子? 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以賽亞書49:15」這個以為沒人會愛他的阿裕,上帝卻派了一位父親的典範來陪伴他。阿裕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與愛。愛心爸爸每天陪阿裕讀一段聖經並寫與背一節金句,持之以恆地在上帝的話裡面重新奠立識字與寫字的基礎,讓神的話與人的陪伴能溫暖阿裕那傷痕累累的心。當阿裕經歷真的有人無條件的陪在他身邊,沒有責罵、沒有說教,更不會突然消失,阿裕改變了。上課開始嘗試完成老師的課業要求,也好久沒聽到他又拿走誰的東西了。

<本文蒙基督教論壇報採用>

「自覺無能」兒童之輔導-----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自覺無能」兒童之輔導

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個子瘦小的又軍今年四年級,這學期剛從外縣市轉來,個性安靜不多話。被老師轉介至輔導室的原因是學習態度不積極,對課業要求毫不在意,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讓老師不知該拿他怎麼辦,威脅利誘全都不能讓又軍快一點完成作業。每天回到家中向媽媽表示要先到公園騎一下腳踏車再寫作業,可是這一下就到了晚餐時間,用完晚餐再看一下電視,三催四請到大聲斥責離開電視,真正坐到書桌前準備寫功課都已經快十點了,而寫沒多久就開始打瞌睡了,作業自然沒有一天完成。隔天到校又不能下課要補前一天的作業,考試更不用說了,成績只能勉強及格,唯一有活力的是上社團課打桌球的時候。
    又軍沒有偏差行為,也不會與老師對立,總是順從的依老師的指示作,只是表現的能力不足令人禁不住想要放棄對他的任何要求,這樣的孩子是屬於阿德勒學派兒童錯誤行為目標中的第四種自覺無能,表現能力不足且預期失敗。這類的孩子自我評價極低,所以用無能當作盾牌,以逃避任何對他的要求或期望,來避免進一步的尷尬或羞辱的場面。當大人表現無可救藥的放棄時,又符合他對自己與世界的假設,他無法勝任生活的任何要求。
    當發現又軍可能的行為目標是表現無能時,我將這樣的猜測告訴又軍的老師和家長,並試著找出可以刺激又軍有動力的事件或誘因。又軍需要大量的鼓勵,只要比先前有一點點的進步,快一點或多一點完成他的作業,就請老師給予口頭的肯定。也請又軍媽媽重新安排又軍回家後的時間,先完成作業再做其他的事,即使那天作業較多需要先吃飯,也不能開電視邊看邊吃。一開始又軍仍使用慣用的伎倆,先是哀求媽媽讓他出去騎車不成後,就如鍋牛般的進行他的回家功課。又軍喜歡吃甜點,媽媽會刺激又軍只要完成作業就能吃甜點,老師也偶而請又軍一小杯飲料獎勵他的小進步,並在課業外給又軍提供服務的機會。
    在家長和老師密切的配合下,又軍開始知道自己有能力完成學校的作業,也有能力協助老師和同學,自我價值感逐漸提升。雖然寫功課仍需催促,也還會找機會發呆偷懶,但已很少出現沒有完成作業的情形了,老師形容整個人像是醒了過來一般。而老師接下來的目標希望可以提升又軍的成績,也開始使用鼓勵的方法相信又軍可以做得到,激勵又軍想要再嘗試更大的成功,到學期末老師證實又軍的成績逐漸進步。花了近一學期的時間,讓自覺無能的孩子累積小成功到大成功的秘訣,就是不斷的鼓勵,相信他有能力辦得到,而又軍也確實辦到了。

    兒童輔導實務中,現在越來越多像又軍這樣表現出能力不足的孩子,預期自己是個失敗者,也表現得像個失敗者。大人的回應,不管是口頭上的指責,或是無奈的嘆氣,都加深孩子自己就是失敗者的認定。但「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提前44)。神所造的都是好的,人更是甚好的創造,只要大人不被孩子表現無能困住,不斷注意他無能的言行,企圖加強他的積極度,而是相信他必有反應出甚好的創造之特質,並找出來加以鼓勵,就能逐漸改變他是失敗者的自我評價。但是可惜的是,這樣的孩子通常長期處在被指責、被處罰、被比較的環境下,他看不到可以成功的機會,也就放棄任何進步的努力。輔導者需要有不一樣的眼光與耐心,才能觀察到可以肯定的部分,也才能設計出可以鼓勵的策略。而當大人的眼光與策略一調整,再加上練習的時間,每個孩子都會往追求進步與自我肯定的方向改變。
《本文蒙基督教論壇報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