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報復」兒童之輔導

「尋求報復」兒童之輔導

拉法協談中心 陳麗娟主任

        阿裕又偷同學東西了! 之前拿的是同學的自動鉛筆、玩偶吊飾、7-11集點貼紙,這次是同學放在抽屜的MP4到他的口袋裡了。被班導師轉介到輔導室的阿裕沒什麼表情的低頭看著地上,小六的年紀但因身材瘦小看起來像小四的學生。前幾次拿同學東西的說詞是:「看同學放在桌上想先拿去看看,用完就會還他」。阿裕知道那些不是他的東西,也未先徵得主人的同意就拿走,但被發現東西在他抽屜時都說等一下就會歸還,雖沒人相信也不能說他是小偷。可是這次是MP4,使得導師不能再像以往一樣訓誡罰站了事!

        擔任輔導老師的我試著跟阿裕先建立關係,了解他的家庭狀況,而不先和他討論他的行為,因為未問先取是對是錯其實他很清楚,我想知道的是他行為背後的動機。阿裕父親入獄、母親在阿裕小時候就離家,繼母也在父親入獄後離家,現與祖母同住。阿裕覺得獄中的父親很關心他,原本表示對媽媽離家沒什麼特別感覺,但繼母很照顧他。不明白媽媽與繼母為何要離家? 對輔導老師逐漸建立信任感的阿裕,接下來的談話令人鼻酸。媽媽離家時,阿裕曾騎著腳踏車去找,找了好幾天,最後鄰居指路下,找到在市場的媽媽。但是他的媽媽居然裝做不認識他,所以,他也要表示不在乎!

       如果阿裕的故事是真的,那我已約略猜到阿裕偷竊行為背後的動機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兒童四種偏差行為目的:尋求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與自覺無能中的第三種-尋求報復。尋求報復的孩子覺得生命對他不公平,沒有人會喜歡他,所以他要以牙還牙。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傷害別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如同別人傷害他一樣,容易觸法犯罪的人也是這類型的孩子。其表現行為則有:傷害他人、偷竊、尿床、勉強、被動等。

       我期待在接下來的晤談中能引導阿裕洞察自己的錯誤行為目的。而就在此時,阿裕拿走了老師的手機。阿裕知道自己又犯錯了,不否認卻也不辯解,但問到什麼原因想要拿走明知不是自己的東西,卻一律回答「不知道」! 看著這個已讓歷任導師都放棄的孩子,我輕輕的問:「那你會想拿走我的東西嗎?」「不會」「什麼樣的人你會想拿他的東西」「惹我生氣的人」「所以,你並不是什麼人的東西都拿,只針對那些惹你生氣的人?」「對! 等他告訴老師再還他,有的直接弄壞丟掉!」顯然這個孩子覺得被傷害的時候,就用偷竊破壞的方式報復回去。

        「尋求報復」的孩子通常幼年曾受過極大的傷害,輔導這類的孩子要避免感到受傷,讓他感受到他值得被愛與肯定,提供他機會展現他的特殊才能,並使他相信他有能力讓同學樂於接近他。我為阿裕擬訂的輔導策略是情緒管理與自我肯定,並注意可以長期陪伴關心這個孩子的志工人力。阿裕每週將他的心情日記拿回輔導室,雖然字醜了點又詞不達意,但卻遵守我們的約定,顯示只要給他機會、方法,他是願意改變的。在不斷鼓勵與教導下,阿裕學習情緒的表達與控制,將幼年的傷害畫成圖畫宣洩他的悲傷與怒氣,將學校的挫折透過日記記錄下來,同時也記錄他控制怒氣的成功經驗。

這時出現了一位基督徒愛心爸爸願意認輔阿裕,「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兒,不憐侐她所生的孩子? 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以賽亞書49:15」這個以為沒人會愛他的阿裕,上帝卻派了一位父親的典範來陪伴他。阿裕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與愛。愛心爸爸每天陪阿裕讀一段聖經並寫與背一節金句,持之以恆地在上帝的話裡面重新奠立識字與寫字的基礎,讓神的話與人的陪伴能溫暖阿裕那傷痕累累的心。當阿裕經歷真的有人無條件的陪在他身邊,沒有責罵、沒有說教,更不會突然消失,阿裕改變了。上課開始嘗試完成老師的課業要求,也好久沒聽到他又拿走誰的東西了。

<本文蒙基督教論壇報採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對課程或訊息的寶貴意見唷~